鲁北技师学院:发挥职教优势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
职业教育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摇篮,是促进生产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力量,在新质生产力培育中起到关键性作用。职业教育能够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,为产业提供高素质劳动者、高技能人才,激发创新活力和动力,促进劳动生产效率提高,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,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打下重要基础。
近年来,鲁北技师学院紧跟国家战略,回应时代需求,以产业需求为导向、优化学科布局,以地方资源为依托、深化产教融合,以素质提升为核心、强化育人质效,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,持续提升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力。
以产业需求为导向,优化学科布局,塑造高水平学科发展新优势
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载体。专业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基石,是培养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。近年来,鲁北技师学院坚持学科跟着产业走、专业跟着需求走,以产定教,以教促产,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与本地产业匹配度,满足不同产业多种层次结构的劳动力需求。
明晰新质生产力“靶向性”。对接滨州“十强”产业,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、产业升级趋势和技术变革前沿,科学优化学科布局,动态调整专业设置,建立了以工业应用技术类专业为主体,现代服务类专业协调匹配,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度适配的专业体系,确保人才培养供给与企业人才需求吻合。
走出既有专业“舒适区”。主动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需求,布局专业新赛道、新领域。新增光伏应用技术、食品药品检验等6个特色专业,专业总数达到32个,专业与滨州产业匹配度达到81%以上。开办校企冠名班27个,开展人才订单式培养。新开设预备技师专业5个、初中后五年制高职专业14个,创办全市首家大学生预备技师班,孵化培育“理论创新-技术革新-技能应用”贯通型技术技能人才,高技能人才培养品牌进一步叫响。深刻把握数字时代新特点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要求,与俄罗斯东北联邦大学探索开办“3+4”国际留学班,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适切性,不断提高服务产业发展能力。
以地方资源为依托,深化产教融合,锻造高质量产业发展新引擎
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,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,也是职业教育最突出的办学优势,更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。只有将深化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作为“三教”改革的主线并贯穿始终,才能提高职业院校教学的针对性、职业性、实用性,培养出一大批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。鲁北技师学院坚持以教促产、以产助教、产教融合、产学合作,积极创建多元合作平台,加大校企合作力度,优化产教融合模式,促进多元主体握指成拳,共同建设品质滨州。
推进党建联盟工程。紧密对接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改造提升需求,与65家企业党组织建立结对共建关系,深度合作企业达到86家、政府部门11家,与5个乡镇党委开展校地共建合作,新增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14个。组建成立16个专家团队,校企共同申报专利7项,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55项。与山东水发集团、吉利新能源、济南融创等知名企业达成合作意向,校企共建无人机、真空泵、电商直播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。
搭建产教融合平台。瞄准产业发展前沿,紧盯产业发展新动向,将省市重大任务作为产教融合“发动机”,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等社会资源,加强与市内外骨干企业、行业协会沟通联系,建设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,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。围绕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重点产业链,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,助力产业链延链、补链、强链。在去年成功组建成立滨州市智能制造产教科融合共同体、高端化工产教科联合体、新能源产业学院“两体一院”的基础上,今年学院与市文旅局、滨盛文旅携手共建文旅产业学院、吕剧学院、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“两院一基地”,全力筹建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产教科融合共同体、网络搭建与运维产教科联合体和低空经济(无人机)产业学院,引领学科交叉融合,推动产出更多原创性、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,提高服务企业转型升级的精准度和人才培养的匹配度。
聚焦发挥大赛引领作用。推行“以赛促教、以赛促训、训赛结合”的课程教学模式,通过建立校、市、省、国家四级大赛梯队,形成“校赛为基础、市赛为延伸、省赛、国赛为重点”的大赛体系。今年以来,举办第六届技能大赛月,承办省市技能大赛3场,师生获奖57项,2支队伍入围国赛,大赛训练和比赛成为影响面最广、受益面最大的学生第二课堂。(花瑞 赵飞燕)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- 评论
- 关注